当前位置:热点 > 正文
在chatGPT时代,做一个创造型阅读者|世界读书日
2023-04-23 12:13:01 来源: 封面新闻

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


(资料图片)

经常坐地铁的人,会特别明显感受到,短视频越来越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流途径。图像的优点,尤其是活动图像,生动、直观,对着我们的感官扑面而来。但是,即便在手机与我们形影不离,短视频行业爆发的今天,人们还是愿意买书、读书,给孩子们讲书。文字阅读依然是大家特别关心的事情。这是为什么?因为,我们依然需要阅读。

世界读书日·链接卓越者“脑云端”

2023年世界读书日,封面新闻邀约多位名家分享一份他们的书单。 这些名家有考古学家、哲学家,有北大学者、清华博士生,有作家、诗人。我们给这组策划命名为链接卓越者“脑云端” ——透过这个作家所读去顺藤摸瓜找到其他更多的作家,去找到你手头所看之书作者创作之前的营养脉络,找到这个作家背后的庞大的生命和脉络体系,进行系统化的、链条式的阅读。这种“全息式阅读”策划得到很好的社会反馈,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再次彰显。

阅读是一种创造性行为,优秀阅读者都是隐形作家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比起写作,阅读只是纯然被动的接收。其实这并不准确。看书表面上似乎只在接收信息。但其实它不像海绵吸水般被动,而是心灵的吐故纳新,是大脑与各种感觉系统合奏的交响乐。也就是说,卓越的阅读,是一种创造性行为。

看到别人所写,读者自己的创作力也会被激发出来。作家李欣频在一次阅读大会上说:“当你看到这本书没有写出来的部分,那就是你可以写出来的地方。我们不是在读书,我们是在看自己没有写出来的书,以此来启发阅读的超能力。” 她甚至分享说,读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“隐形作家”,用创作者的角度去看书,“好的阅读者都是隐形作家。”

当纳博科夫“遇见”苏东坡 , 书要重读,“八面受敌”。阅读是一种需要培养、训练的能力,既然需要培养、训练,就肯定有一些被证明有效的方法可供借鉴。纳博科夫在他著名的《文学讲稿》里分享过一个很管用的读书方法:对同一本书,重复阅读。因为第一次读,读到的是了解掌握内容、情节。重读才能欣赏更多的细节,更多的角度,才能真正get到精髓。每次读只能顾得上一个面向、层次。在这一点上,这位主要生活在20世纪的美籍俄裔大作家,竟然跟11世纪的中国宋朝大才子苏东坡提倡的“八面受敌法”,遥相呼应。东坡说他“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”“每次作一意求之”。 意思是读一本书要读上好几遍,每一遍只抓一个重点主题去探求,犹如八面受敌、逐一击破。

保持开放的心,对媒介变革保持敏感。深刻意识到文字阅读的根基性重要性,与我们同时对媒介变革保持敏感并不矛盾。我们都有感受,除了以文字作为最重要的媒介,很多高质量的内容,也以声音、影像等形式有很好的表达和呈现。纵然哲学家海德格尔分析了技术给现代人心灵的栖息带来不少弊端,但置身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,我们必须说,技术不是阅读的敌人。技术的力量也可以为我们使用,让阅读更自由,让更多的人触及阅读。

“我为书狂——4·23一起穿阅吧”特别策划

为助推阅读拓展出圈,世界读书日之际,封面新闻推出“我为书狂——4·23一起穿阅吧”特别策划,邀请到文化名家、网络达人、国风手艺人、文博讲解员等一起拍摄变身短视频,他们或变成李白、杜甫等历史名人,或变成林黛玉、汪淼等书中的经典人物,来诠释自己的读书之道。

2023年4月中旬,封面新闻记者在四川泸州古蔺二郎镇遇到贾平凹和苏童。两位名家都提到自己喜欢看脱口秀节目。苏童对很多选手的风格都津津乐道。优秀的作家之所以优秀,或许就在于他们一直保持着对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,并且他们始终在“阅读”——不管是对象小说,还是蕴含着文学因素的脱口秀节目。

读书其实也是过日子,用阅读应对一万个可能。值得提醒的是,“阅读”跟“读书”是两个词,它们之间有相同也有差异。古代士人为应试求取功名所进行的头悬梁锥刺股、十年寒窗式的“读书”,主要是获取知识储备,功利性和目的性都更强。而现代人所提倡的“阅读”,更倾向于是一种自我生命提升的自由方法,是健康生活机构的组成部分。

读书日的设立是一种提醒,肯定不是只在这一天阅读。一个卓越的阅读者,天天都是读书日。非虚构作家琼·狄迪恩说,为了活着,我们讲述。其实我们也可以说,为了活着,我们阅读。这句话似乎显得很夸张,其实并不。对于把阅读镶嵌进生活结构一部分的人来说,读书其实也是过日子。

“我每天出门前最大的纠结是,带一本厚的还是薄的,实在抉择不下,一般会把kindle也背上。因为实在不知道出门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。” 侯雯雯是一名图书编辑,在过去十几二十年内,她都是过着这种堪称“用阅读应对一万种可能”的生活,万一需要等人的时间多,就读厚的。碎片一点的时间,读薄的。若光线不好,掏出kindle。对于认真读过的书,侯雯雯都会在豆瓣打卡记录,所以能看出她一年会读两百多本书。读书对她而言,“犹如呼吸一样的存在,自然、必需。”

不跟AI比数量和速度,阅读不是最终目的地。阅读是最便捷、最有效的自我教育。这句话主要是针对人的。但别忘了,人工智能机器人每分每秒也都在学习,它们也在进行自我教育,而且他们没有休息日,不知疲惫。我想说的是,在chatGPT时代,知识数量、获取知识的速度,都不是人与机器pk的强项和核心所在。

哲学家陈嘉映说,“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搜寻、吸收信息,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,培育我们自己的心智。密集的信息不一定带来相互理解。”这也是为什么,一方面是信息爆炸,另一方面每个人愈发感到隔绝与孤单的原因。

在一个盛行浏览、搜索、扫描的浅阅读时代,人类自觉培养专注力和感受力,在深阅读里与他人的心灵进行连接,气定神闲应对“大数据”时代,反而才是核心竞争力。更重要的是,对于人来说,阅读、书本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地,将阅读所获,化为爱的动力,进行有意义有灵性的生活才是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 jkl2